卷七 别 记
五年十二月,侯官县山上生芝草五十四本。闽县望泉寺(校注:乾隆《福建通志·杂纪》作“圣泉寺”)生芝草十本。
——《八闽通志》卷八十一《祥异·福州府·宋》
鼓山、雪峰、神光、西禅、芙蓉、法海、乾元、安国、寿山、开元、大中、精严、等觉、九峰、囷山、万岁、报恩、白鹿、天王、太平、贤沙、升山、灵峰、仁王、双峰、大沩、圣泉、衡山、兴福、广因,凡三十寺,各十七贯,岁出息一分,令桥庵经官置簿拘纳,分轮两院管。置缆一次及逢架之属悉交割,(底本作“及逢架之属”,崇抄同,库本作“及属架之蓬”,“逢”疑为“篷”字。)乃得替。
——《三山志》卷第五《地理类五·驿 铺》
大和初,团练副使李贻孙,观察判官侯勣,团练判官李敬彝。见《圣泉寺碑》。
——《三山志》卷第二十三《秩官类四·州司官》
雍熙,闽县圣泉、鼓山,福清黄蘖,侯官雪峰、长庆,各年放一人;……皇祐二年,仁王、圣泉进《芝草图》,特与度僧二人;
——《三山志》卷第三十三《寺观类一·僧寺》
大中祥符元年,芝生于龙眼树上,次年又生于荔枝树上,是年遣使取占城稻种。
五年十二月,侯官山生芝五十四本,闽县圣泉寺生芝十本。
——万历《福州府志》卷七十五《杂事志四时事》
唐观察张仲方,以太平元年夏祷雨归,至圣泉寺,雨集。仲方诗:“入门池色浄,登阁雨声来。”团练副使李贻孙诗:“旌斾忧民至,风云逐雨来。”判官李敬彝诗:“雨随青嶂合,云拂画旗来。”内供奉彭城诗:“云阴随雨度,桂馥逐风来。”
——《闽都记》卷之十一《郡东闽县胜迹》
大中祥符五年十一月,侯官县山上生芝草五十四本,闽县圣泉寺生芝草十本。正德《府志》
——乾隆《福州府志》卷七十四《祥异》
唐大和元年,(底本作“唐太和元年”,他本同。按《唐书·文宗纪》之年号当是“大和”,据改。)观察使王仲方祈祷回,届圣泉寺,雨已至,遂题诗曰:“入门池色净,登阁雨声来。”团练副使李贻孙和云:“旌旆忧民至,风云逐马来。”团练判官李敬彝和云:“雨随青嶂合,云拂画旗来。”内供奉彭城侍御和云:“云阴随雨度,桂馥逐风来。”今诗牌在圣泉。
——《三山志》卷第八《公廨类二·祠 庙》
许将 《福州市郊区志》,页769。
许份《福州市郊区志》,页740。
许天锡
福州鼓山镇确有座"圣泉寺" 昨日上午,本报纠错热线968111接到不少读者来电说,本报10日A4版《僧人义卖字画 救助白血病幼童》一文中提到的“鼓山圣泉寺”有误,应是“鼓山涌泉寺”。对此,福州文史专家黄荣春说,福州确实有座圣泉寺,位于鼓山镇园中村。
黄荣春说,圣泉寺始建于唐代景龙元年(公元707年),初名“法华寺”,其历史比涌泉寺还早,现为区级文保单位。传说僧人怀一苦于寺内用水困难,一日见两禽争斗,十分好奇,以杖拄地,顿时泉水涌出,故而在唐开元元年(713年),寺庙更名为“圣泉寺”。在寺庙的鼎盛时期,唐代宗曾两次御书赐匾额。多位文人墨客来圣泉寺吟咏题诗,包括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。
历史上圣泉寺几经兴废,目前园中村存留的古迹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寺庙大殿、清嘉庆年间铸造的龙纽大钟、泉水旁清道光年间所立的“圣泉古迹”石碑。佛堂前原有两座明万历年间造的石塔,现移至于山九仙观碧霞宫。(《海峡都市报》2007年12月11日,本报记者李坚、王萍)
京兆华严寺休静禅师。师曾在乐普作维那。白槌普请曰。上间[1]般柴下间锄地。时第一座问。圣僧作么生。师曰。当堂不正坐不赴两头机。师在洞山时问曰。学人未见理路未免情识。洞山曰。汝还见理路也无。曰见无理路。洞山曰。什么处得情识来。曰学人实问。洞山曰。恁么须向万里无寸草处立。曰无寸草处还许立也无。洞山曰。直须恁么去。[*]般柴次洞山把住柴问。狭路相逢时作么生。曰反仄何幸。洞山曰。汝记吾言。汝向南住有一千人。若向北住即三二百而已。师初住福州东山之华严。未几属后唐庄宗皇帝征入辇下。大阐玄风其徒果三百矣。问祖意与教意同别。师曰。探尽龙宫藏众义不能诠。问大悟底人为什么却迷。师曰。破镜不重照落华难上枝。问大军设天王斋求胜。贼军亦设天王斋求胜。未审天王赴阿谁愿。师曰。天垂雨露不拣荣枯。一日车驾入寺烧香。帝问曰。[*]遮箇是什么神。师对曰。护法善神。帝曰。沙汰时什么处去来。师曰。天垂雨露不为荣枯。师后游河朔于平阳示灭。茶毘获舍利。建四浮图。一晋州。二房州。三终南山逍遥园。四终南山华严寺。勅谥宝智大师无为之塔。
——《景德传灯录》卷第十七 第0338页
圣泉寺古榕树
福州圣泉寺古榕树约为唐景元年间所植,为福州千年十大古榕之一。圣泉寺香火日旺,僧侣众多,地界渐广,延逐鹿桥南、鹿溪东并植三株榕树,标示圣泉寺所属地界,榕与圣泉古寺排成一列,为圣泉胜景
文殊般若寺 在东山。唐景德四年建,咸通中赐额。成化七年重建寺。后有山,相传产金沙,今废。移卷一形胜
——《古今图书集成·方舆汇编·职方典》一千四十卷《福州府祠庙考》